薩提爾模式的本質是全像與全人的,無偏向某一治療取向。(Jean McLendon, 2006) 薩提爾模式有時稱為薩提爾歷程,因為它列出一個導向改變的學習與成長歷程。一般而言,該模式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來自新的學習,以及製造新的學習,這可以詮釋為所有的行為都算是介入行為,也就是調適或適應。更進一步說,雖然薩提爾模式是以學習為基礎,它依然承認由直覺驅動的行為,因此它融合了天性與教養,普遍主義與相對主義。在心理學上,薩提爾模最主要是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,模式中的要素也包含了認知與心理動力的觀點。(John Banmen, 2008)
“我喜歡薩提爾模式,不單因為這是一個全人的治療取向,包容了一切當代治療的理念與技術,舉凡認知行為學派、人本心理治療、精神動力取向、經驗性心理劇過程、完形概念與技術、後現代主義治療精神等等,更因為這個模式接納人性,貼近人內在的心路歷程,治療師能以此自助助人,不但增權自己也療癒他人。薩提爾模式並不因文化差異而有所隔閡,不同文化族群反而使我們更能學習去尊重自己和他人內在深層渴望──被愛、被重視、自由、快樂、自我實現等普世皆同的人性需求。…將此模式運用在中國人的家庭中,可以幫助我們尋找每個人和每個家庭中獨特的資源與韌力,來開啟新的視野、掌握新的可能性、並找到個人與家庭關係的平衡。” (成蒂, 2008。整理自推薦序「我們在靈性與生命能量中相遇」一文中)
以上資料摘錄自John Banmen (2008). 薩提爾成長模式的應用 一書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