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You have to be true to yourself.──Maria Gomori

 「真誠待己」的終生追尋〈一〉

 作者/連芯

img036  

Maria Gomori 1989年第一次來台帶領 Satir模式工作坊

 

「所有的父母都是出於一片善意,他們都是愛子女的,我毫不懷疑。」已經高齡九十四歲的家族治療大師瑪利亞葛莫利說。數十年來,她見過無數家庭,在她眼中,全天下的父母都是用不同的方式愛著孩子,只不過,家庭仍造就許多不快樂的成年人。

為什麼?如果父母的愛舉世皆然,何以演變至此?如同許多人所體會的,「家」是既甜蜜又沉重的負荷,這般矛盾在家族治療室裡更是無比清晰。

「因為這世上有許多不快樂的父母,以及不和諧的家庭關係。」這,就是葛莫利與無數家庭工作後的答案。

 

「珍視自己」,生而為人的終生課題

1989年第一次登上臺灣寶島,二十四年裡,葛莫利每年從加拿大來臺兩次,帶領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工作坊,幾乎從不曾間斷。

一直以來,葛莫利的目標是在世界各地訓練當地的家族治療師。據說,她的工作坊常是從早晨開始,一直工作到深夜凌晨。在亞洲耕耘二十多年,這個心願逐漸在臺灣開花結果,以她的標準,臺灣約有十五位合格的薩提爾家族治療師。「他們全是我最頂尖的學生,我到中國大陸教學時,更是我的最佳助手。在他們之中,有些人已經能夠開班授課了,我深深以他們為榮。」

二十多年是漫長的耕耘,不禁令人好奇,為什麼合格的人數會這麼少?

葛莫利表示,治療師必須以身作則,向家庭示範何謂「表裡一致」的行為,同時也要能夠展現與自己、自身的感受和想法連結。「身為治療師,最重要的是能夠瞭解自己、珍視自己,進而瞭解他人、珍視他人。要能對人對己都真誠,負起責任。」

只不過,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有如操控戲偶的絲線,所有人皆被自身的原生家庭所型塑,治療師亦然。前來尋求協助的家庭,往往未能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,在耳濡目染中承繼了家庭的模式,無形中為舊有模式所苦。有時,這些家庭受陳年的家庭模式與僵化的家庭動力所禁錮,治療師必須具備豐足知識,懷有悲憫之心,抱持堅定的信念,來促使這些家庭改變。在治療過程中,案主與家族成員會逐漸察覺到自己真正渴望的目標,也會意識到有些事情需要改變或放手。

其中最為關鍵的,就是人們在治療過程中學會「珍視自己」。人們一旦習得珍視自己,便會逐漸懂得尊重自己與他人,在生活中充分讓自己與他人發揮。如此一來,人與人的連結將達致全新的層次。

這不僅是家族治療的專業需求,在葛莫利眼中,「瞭解自己」、「珍視自己」,更是所有身而為人者的終生課題。她談起這一生最大的學習,便是因懂得珍視自己、真誠如一,而變得「更具人性」。她說,「人性」,正是薩提爾模式的真諦,薩提爾模式相信任何人都能改變,每個家庭都能夠成長、蛻變。

──轉載自《張老師月刊》430期(201310月號)

〈未完〉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心靈園丁 的頭像
    心靈園丁

    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

    心靈園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