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求生存的應對姿態-打岔 

本節資料整理自Virginia Satir, John Banmen, Jane Gerber, Maria Gomori (1998). 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;John Banmen (2008). 薩提爾系統轉化治療訓練課程實務研習手冊─助人專業工作者專用。

 

求生存姿態源自一個低我價值和不平衡的狀態。當我們遭遇口語的或非口語的、感覺到的,以及推測來的威脅時,為了保護我們的自我價值,我們選擇採用生存姿態來對抗威脅。其實我們採用這些求生姿態,我們是在嘗試得到他人的接納,同時隱藏我們絕望的渴望,以感覺到與他人聯結。求生存姿態就像是自我表達與自我壓抑間的一個不確定平衡。

薩提爾模式由此發展出溝通姿態的概念,以誇張的方式示範人們自我價值的內在感受。以下將分別介紹各種生存姿態:討好、指責、超理智和打岔;第五種是一致。

打岔是超理智的反面,企圖在討論問題時分散他人的注意力;一直改變想法,想同時做無數的活動,無法把注意力專注地放在同一件事上。打岔的我們相信,只要可以把帶有任何程度壓力的話題轉移注意的方向,就可以生存下去。打岔的人的存在,使人覺得愉快,不被認為有問題而常得不到幫助。

語言:改變話題以分散注意力、不能專注於一件事上、避開有關個人或情緒上的話題、講笑話/言不及義、打斷話題、抓不到重點、避開感受

行為:活動力過多或不足、不安定的/移動的、操縱的、不恰當的、看起來不靈敏的、慢慢的/表面的、爭取注意力、傻氣的、插嘴、擾亂

情感:僅顯露少許真正的情緒、內心極為敏感、狐單的/狐立的、焦慮/悲傷、空虛的/被誤解的、害怕失去控制、易顯示脆弱的、困惑

自我概念:低自我價值、缺乏自信、遠離自我、感到缺乏控制、無法表露真實的感受、沒有人在乎、沒有歸屬感

資源:幽默、自發性、創造力、好玩、有彈性

常見的心理:困惑的、不恰當的、衝動控制不佳、憂鬱、缺乏同理心、妨礙他人的權益、學習上的無能、精神狀態混亂

反應:忽略「自我」、「他人」及「情境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心靈園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