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45901_s.jpg 

本節資料整理自Virginia Satir, John Banmen, Jane Gerber, Maria Gomori (1998). 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;John Banmen (2008). 薩提爾系統轉化治療訓練課程實務研習手冊─助人專業工作者專用

 

求生存姿態源自一個低我價值和不平衡的狀態。當我們遭遇口語的或非口語的、感覺到的,以及推測來的威脅時,為了保護我們的自我價值,我們選擇採用生存姿態來對抗威脅。其實我們採用這些求生姿態,我們是在嘗試得到他人的接納,同時隱藏我們絕望的渴望,以感覺到與他人聯結。求生存姿態就像是自我表達與自我壓抑間的一個不確定平衡。

薩提爾模式由此發展出溝通姿態的概念,以誇張的方式示範人們自我價值的內在感受。以下將分別介紹各種生存姿態:討好、指責、超理智和打岔;第五種是一致。

指責的求生存應對姿態-

        指責和討好相反,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蹂躪別人或環境。由於指責的爆炸性特點,老是指責的我們也常常切斷和他人親密的聯結。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自我懲罰的放逐裡。我們只在獨處時暗自哭泣,因為我們不承認自己的脆弱;我們內心深處相信,一旦揭開低自我價值,我們就會死去。

語言:「這都是你的錯」「你從來沒做對過」「你永遠做不好任何事」「你到底怎麼搞的?」「我沒問題」

行為:責罵、批判、斥喝、吹毛求疪、獨裁、控制、恐嚇、攻擊、挑毛病

情感:憤怒、挫折、不信任、不滿、被壓抑的受傷、害怕失控、孤單

自我概念:低自我價值、不成功的、遠離自我、缺乏控制/無助、把焦點放在對他人的期待上、與人隔離

資源:自我爭取、有領導才能、有能量

常見的心理:憤怒與暴怒、易被激怒、反抗的、拒絕的、妄想、暴力、反社會的特質、疑心病

反應:忽略「他人」:只顧自我和情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心靈園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